十二、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
 
管理研究anagement
十五五趋势研究当前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管理研究 > 十五五趋势研究

十二、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

最后更新:2025-06-16 11:46:47 文章来源:佚名 

长期以来,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、促进创新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(一)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的背景
1.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贡献了50%以上的税收、60%以上的GDP、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%以上的城镇就业19。它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2.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贺全球经济格局调整,受国际经贸摩擦、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影响,民营经济面临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;并且由于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,国内经济转型挑战,部分民营企业面临市场准入壁垒、融资难、账款拖欠等问题,发展信心受到影响。
3.政策与法治保障的需求。党中央强调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同时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但实践中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、市场公平竞争不足等问题。
4.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,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产权保护不足、行政干预等问题,亟需通过法治手段稳定预期。
5.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,民营企业需要在科技创新、数字化转型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,但部分企业面临技术瓶颈、人才短缺等挑战。
6.近年来,部分舆论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争议,影响了企业家信心。。
在此背景下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,促进民营经济持续、健康、高质量发展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民营经济必将肩负更大使命、承担更重责任、发挥更大作用,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,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,十分必要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“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”列为重要改革举措。
其中,2023年7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,从总体要求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、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、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、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、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、加强组织实施等各方面作出全面部署。
2025年4月30日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,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,并自2025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,该法律共9章78条,旨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保障公平竞争,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,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
(二)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主要内容和亮点
1.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
首次在法律层面确认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强调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即“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”。
2.保障公平竞争
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,民营经济组织可依法平等进入。禁止在招标投标、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中限制或排斥民营经济组织。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,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、限制竞争。
3.促进投资融资
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、重大工程,鼓励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。优化金融服务,要求金融机构在授信、信贷管理、风控等方面平等对待民营经济组织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,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通过股票、债券等方式融资。
4.支持科技创新
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,支持有能力的民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。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。
5.强化权益保护与服务保障
禁止乱收费、乱罚款、乱检查、乱查封等行为,规范行政执法。建立政企沟通机制,及时解决企业合理诉求。加强海外权益保护,支持民营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6.法律责任与监督机制
对违反公平竞争、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,明确法律责任。要求地方政府履约践诺,禁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。
(三)未来影响
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,增强民营经济创新活力。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、数字化转型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。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。
(四)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
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对“两个毫不动摇”方针的坚持,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,也得益于社会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。因此,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同时,应坚持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,积极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贡献力量。
一要处理好劳资关系,实现“先富促后富”。民营企业在分配上需确保资本收益,但同时也要遵循党和政府让劳动、知识、数据、土地等要素按市场贡献获取报酬的原则。因此,民营企业应尊重劳动者,特别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劳动者,让收入分配充分反映其贡献。此外,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劳动保护、养老福利等制度。
二要热心参与公益,勇于承担社会责任。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于公共产品的供给之中。与纳税这一法定且强制性的义务不同,公益参与是源自内心的自愿行为。纳税若逃避则触犯法律,而公益参与则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。通过积极的公益举措,民营企业能够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展现出同样的担当。
三要坚持绿色发展。绿色不仅是公益的一种体现,也是“先富促后富”、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桥梁。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力军,正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重构,在新能源开发、循环经济等领域开辟增长新空间。未来,民营企业应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积极做好全产业链绿色减排,从供给侧推广应用绿色先进技术,带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,进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四要坚持守法经营,实现政企关系的“亲”与“清”。“亲”是指政企关系和谐融洽,“清”则是指清廉自律。守法是界定企业与政府、法人之间界限的关键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腐败的危害在于用金钱扰乱市场交易秩序,导致他人交易成本无限上升,而个别人则从中获利。这种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企业家精神,扼杀了一些企业的发展机遇,进而阻碍了真正的创新。因此,民营企业应树立守法经营的意识,将遵纪守法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。应积极弘扬清廉文化,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民营企业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,还能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,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。


微信公众号:汉哲管理咨询

2017,汉哲管理咨询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9018895号-1

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
咨询电话
400-019-8860
微信咨询官方微信
在线留言
返回首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