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五年规划”的特点
时间范围:特定的五年期间。从1953年开始,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(计划),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,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是第15个五年规划。
规划基础: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五年规划”的基础,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,对于外部宏观环境的深刻认识与对其趋势的超前预判,对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精准把控,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大量专题研究与量化分析。
规划目标: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,中长期规划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,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、综合国力提升、人民生活改善,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。
技术路线: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五年规划”一般包括若干专项课题的预先研究,在此基础上才会进行“五年规划”的编制工作。“五年规划”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之后,一般会编制各专项规划,即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所制定的详细规划。
落地应用:各省(自治区)、市、县贯彻落实国家“五年规划”并相应制订本地区的“五年规划”,在规划审计发布后具体组织实施。
(二)企业“五年规划”的特点
时间范围:企业的“五年规划”,一般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五年规划”的周期同频,也是以五年作为一个周期。
规划基础:企业、特别是国有企业“五年规划”的基础,首先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五年”规划,因为这一规划对于国有企业的宏观乃至中观环境(行业、领域)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;对于企业来说,还需要进一步补充自身业务方向相关的中微观信息(包括:行业、产业链、集团/当地国资布局、竞争格局、竞对信息、自身能力等),上述信息将共同作为企业“五年规划”的基础。
规划目标:国企“五年规划”,一方面要有效承接行政区域或上级集团的规划目标,要体现出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定位、作用与功能;另一方面,要结合自身发展诉求与资源能力状况,合理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。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输入,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、横跨五年的规划。
技术路线:国有企业的“五年规划”,一般要从研究所在行政区域或上级集团的“五年规划”开始,先明确自身的定位,完成企业的顶层设计,再向下延伸到业务层面的规划。
落地应用:企业的“五年规划”,一般会将五年期间划分为2-3个阶段,分别确定各阶段的目标,还会进行规划的中期评估与调整;具体到每个年份,一般也会制订年度规划,对“五年计划”进行分解和落实。具体到某些业务领域,也会根据需要制订专项规划,如:人力资源规划、数字化规划、技术创新规划等。
(三)企业战略规划的特点
时间范围: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战略规划,不一定要与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期对齐,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安排,常见的如三年规划、五年规划、八年规划、十年规划等,很多企业还实施滚动计划,即:以N年为单位,逐年顺次向下滚动。
规划基础:企业战略规划的基础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,外部环境方面,包括:宏观(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技术)、中观(地域、产业、行业、价值链等)、微观(市场、产品、竞争对手等),内部环境方面,主要评估企业各项资源和能力的存量,以及对战略的支撑度。
规划目标: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是用于指导企业的投资布局、业务开展、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优化、经营管理,并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。
技术路线:企业战略规划分为设计学派、计划学派、定位学派等不同派别,各自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,但总体上都包括内外部信息收集与分析、战略定位与总体规划、业务发展规划、战略保障系统设计等环节。
落地应用:与战略规划配套的战略解码,可将战略规划具体分解为年度工作计划,并与绩效考核、激励等系统实现联动,从而确保战略规划的落地。
(四)三者的区别与联系
三者都属于“规划”,都是基于现有信息,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实现目标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,其核心差异在于:
-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五年规划”是由政府完成,是对整个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设计。
- 企业“十五五”规划则是由企业完成,是在承接区域或上级规划的基础上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所做出的发展计划,与国家“五年规划”的周期保持同频同步。
- 企业战略规划也是由企业完成,但并不过多受政策性规划的影响,更多地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实际出发,对发展方向、商业模式、业务组合、经营管理等进行的系统性设计,企业战略规划的规划期、内容、形式等都更为灵活,一切从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出发。